你知道使用 YouTube 的人比使用 Facebook 的人還多嗎?YouTube 是全球第二多人造訪的網站。每個人平均每次使用 YouTube 網站會花超過 21 分鐘,並瀏覽超過 11 個頁面。畢竟幾乎在任何裝置上都可以造訪 YouTube,不管是智慧型手機或智慧電視,也難怪這個平台越來越受歡迎。不管你是想在 YouTube 學習新技能 (有 86% 的人會用 YouTube 來學習新知) 或觀看音樂影片,YouTube 的影響力都難以忽視。

 

上篇我們有教大家注意,縮圖&標題影響觀率的重要性,這一篇要繼續教大家提升旭看率應該注意的地方。

於2016年的商業週刊網站文章中,就有提到 20 – 30 世代的人,只能忍受 2 分 30 秒的影片,連一首歌的時間都無法忍耐。更不要說 6 年後的現在,外界干擾更多,觀眾注意力愈來愈不容易集中。

所以除了影片長度要注意,不要像老太婆的裹腳布一樣,又臭又長,我們還能做些什麼,提高觀眾的興趣呢?還有你知道提高你YouTube影片的續看率,你就有更多機會被演算法推薦,想要提高影片續看率,意思就是促使使用者,一直看、 一直看、 一直看下去...。

在拍攝當下,不僅要有人物講話的畫面,也可多拍一些環境、動作,跟內容有相關性的鏡頭,讓影片更充實的同時,還可以藉由鏡頭的切換,避免一些小錯誤被觀眾發現。(如下圖)

圖片來源/元越Youtube 截圖

舉例來說,若您是講述類型的影片,那你的畫面構圖很有可能就是一位講者,在一個固定的場景,評論事情 講故事,有時會在畫面裡置入,你講到的那個東西的圖片,你講的內容,如果很精彩、很有料的話,當然會吸引網友持續看下去,但是如果你的畫面構圖,一直維持這樣,固定不變的話,網友視覺的注意力,很容易會逐漸地渙散,然後聽覺的專注度會降低,大腦的理解力會開始跟不上,跟不上你講的內容、興趣、 好奇、 開始有點激發不太出來了,然後就離開了,這對影片續看率來說是一個很不利的狀況。

圖片來源/元越Youtube 截圖

但如果你在講述的過程中,每隔幾秒就變換畫面構圖,來刺激觀眾的視覺注意力

你就更有機會幫助觀眾維持專注力,持續聆聽、理解你在講什麼,這樣你的續看率就會更高。

我們來看六指淵 Huber頻道的做法,你看這個畫面構圖就是用一台攝影機,拍攝主講人的正面,讓他在畫面中央一直講、 一直講,然後利用主講人兩側的空間置入圖片,

圖片來源/元越Youtube 截圖

但是主講人講了幾秒之後,他們會用剪輯的手法,改變構圖配置,把主講人改放到右邊,用畫面的左側來放置圖片,再過幾秒又把主講人改放到左邊,用畫面的右側來放置圖片,講著講著,然後又把主講人改放回中間,然後繼續不斷切換下去,用這種方式來刺激觀眾的注意力,提升影片續看率,你用這種方法剪輯的時候,我建議你可以把構圖的切換點,去對應到你講稿段落的切換點,因為構圖的切換會透過視覺,對觀眾的大腦起到一種提示的作用、暗示說你在講的事情,似乎要進行到下一個階段了,

圖片來源/元越Youtube 截圖

如果這時候你的講稿,也真的就是要進到下一段的話,那你用切換構圖所造成的視覺暗示,還就真的能夠幫助觀眾,依照你鋪陳的段落,更充分地去理解你所講的事情

除了用這樣的剪輯手法之外,之後我們再介紹其他方法可以幫助提升影片續看率。
 

善用YouTube 後台數據分析

那我們該如何判斷,自己的 YouTube 影片,因為做了一些調整,而因此成長,又如何知道該提升那些影片呢?

圖片來源/元越Youtube 截圖

 

主要有兩個關鍵指標很值得參考:

  1. 點閱率(CTR, Click-Through-Rate)
    點閱率指的是:影片點擊次數 / 影片曝光次數。
    點閱率越高,意味著觀眾被你的縮圖或標題,吸引程度越高。
  2. 觀眾續看率(retention)
    觀眾續看率則代表,影片不同片段,吸引觀眾「持續收看」的成效。
 

圖片來源/元越Youtube 截圖

在 YouTube 後台,你可以看到一個圖表曲線。透過這個曲線,你可以判斷出,影片的精采處(曲線高點),或是不感興趣的地方(曲線低點),甚至能夠掌握,觀眾普遍在幾分幾秒時,會陸續離開(跳出)影片。

 

圖片來源/元越Youtube 截圖

如果影片播放開頭的 30 秒內,曲線就迅速往下滑,可能代表縮圖、標題跟影片實際內容,差異性太大,完全無法吸引觀眾留下來;如果整體曲線是相對平坦的,表示觀眾願意從頭到尾看完此影片。

當然,後台其實還有數不清的數據,如果想了解更多可以仔細觀察數字背後的意義,還想了解其他文章,可以點擊上方『最新消息』查看更多,那我們下篇見~

 

#YouTube #搜尋觀看 #提升策略  #章節功能 #影片 #SEO #搜尋引擎 #優化 

#SEO  #改版  #新功能  #輕鬆上手 #介面  #影片 #製作